close


收了這些台黑盒系列之後,大概也知道如果想要多一點細節表現的話,就要挑那種


利曼廠車賽車或是純種超跑之類的,不然就是老摳摳的車,因為他們都有著毫不遮


掩的引擎室或是懸吊結構,而且貴為黑盒系列,通常這部份也都能夠有相當精緻的


表現。這次的主角也差不多符合了以上條件,是廠車而且年紀也差不多夠了,只是


這次表現出來個感覺卻有點外強中乾的味道,也可以說是雷聲大雨點小,整體表現


不如預期。一開始是漆面部分,這裡我感覺倒是很不錯,底漆的純白色非常漂亮,


當然 AA 在這部分一直以來都沒什麼問題,而之前網路上看到的製作過程中就得知


有些許彩繪是以水貼來表現的,但在實際拿到車後,你會發現似乎只有車頭左右葉


子鈑的彩繪是水貼,其餘部分似乎都是轉印上去的,而且水貼的部分在加工上亦有


相當的水準,雖然還是多少會有一些缺失,但整體來看也算是不錯了,至於其他轉


印還是烤漆的部分當然就無從挑剔,模子部分基本上也是非常夠水準的,而且感覺


這款車在外觀的細節詮釋上下了不少工夫,像是簍空的部分,或是關節的表現,另


外幾處金屬件的修飾以及螺絲的組裝都看得出在細節上的用心。引擎室本來是我最


為期待的部位,只可惜這次給我的感覺甚至要用大失所望來形容,主要是他的塑膠


味實在太重了,雖然懸吊以及後半車架使用了小螺絲組裝以提升細膩程度,但懸吊


竟然不可連動,而且引擎周邊管路零件質感實在也不怎麼樣,加上很普通的塗裝色


,整體感覺真的很一般,感覺不太出是有這種身價的車,內裝也有著類似的味道,


或許可以說實車就是這樣的調調,但是一看到安全帶竟然也只是以一塊軟質塑膠件


來呈現,而非布料搭配金屬蝕刻扣環的手法,想想以這價位卻只有這等表現真的說


不太過去。




這次所推出的版本都是這種掛上輔助燈的款式,小弟我對於這種一堆車燈的本來就


沒什麼特別感興趣,但照經驗來看,似乎燈越多後市越看好。




車頭燈面罩以及導流造型下巴的部分都是塑膠材質的,零件的密合度並不是非常高


,但其上的彩繪卻相當夠水準。




除了誇張的車燈安排之外,在車頭底下還使用了一片金屬薄板來表現下護板,這是


比較不容易發現的地方。




車頭廠徽以及頭燈下方和葉子鈑前側的邊燈都是獨立零件表現,細節不少。




雖然他有很多額外組裝的小細節,但整台車給我的感覺卻是有點空虛,因為塑膠零


件的數量實在不少,而且質感也不夠細緻。




本來以為這個價位配上這種性質的車款,你應該可以在細節上得到相當多的驚喜與


精緻感,但沒想到一切都是那麼的平淡無奇。




除非是看上他的歷史背景或是經典的贊助商塗裝,不然此車所帶來的樂趣偏低了些


,外觀部分是成功了,但掀開所有的蓋子後就破功了。




車身彩繪不論是貼上去的,還是印的漆的,每個都有相當不錯的品質,位置與浮貼


性還是字樣的細膩度都非常好。




車側一覽,巨大的後箱部分其實是引擎的擺放位置。




看這樣子已經是廠到不行再廠的廠車了。那支質感頗差的觸媒怎麼看就是很礙眼。




尾燈看起來很簡單,神韻也不錯。




這個價位唯一可以讓我感覺合理的部分大概只有需要較多的人工組裝部分吧,




車底的部位還有另外手寫流水編號,當然這不代表任何意義。




這幾天才想到,似乎只剩下小飛象的馬丁尼塗裝沒入手,不然蘭吉雅這系列應該都


到齊了。




雖然簡介上說明了此車使用383個零件數目,但對此車來講感覺還是偏少的,因為


光是內部機械結構就不知省略了多少。




掀起巨大的引擎蓋之後,就是完全裸露的引擎室以及後懸吊細節,兩個平躺的


COOLER以及其周圍的支架都是金屬材質且以小螺絲組裝而成。




靠近引擎本體的車架部分則是一般的塑膠件,當然那種質感差異你一看就感覺得出


來了。




懸吊行程看起來頗長的避震系統,雖然也是螺絲組裝成的,但都是完全固定死,並


無任何可連動的設計,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一環。




靠近座艙的部分細節,都是塑膠材質零件,沒有任何細緻的感受。




最上方還有一只COOLER,而且也是金屬材質,管線都是塑膠材質,塗裝加工質感


普通。




經典的雙增壓設計,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是如何的安排設置。




這個觸媒零件的組裝線明顯到不行,而且還是車尾相當醒目的位置,整個就是一大


敗筆。上方可看見渦輪的配置細節。




小巧的引擎本體,位置很隱蔽,不太容易觀賞。




引擎蓋內側有將進集氣的通道完整表現出來,比較有趣的是引擎蓋關節的部位還使


用了皮質材料做為緩衝,以避免開啟角度過大。




內裝比較大的感受就是粗糙面處理的座椅以及儀表台上半,此外並無其他特殊材質


的使用。




一台五張多的車竟然連安全帶都還只是一般普通的單一件,雖然還是意思性的在上


面加了些點綴,但感覺就是很寒酸。




內門板以及應該是腿部支撐用的突出物,其為金屬材質,接觸面再施以粗糙處理。




副座位置,儀表部分只是一般簡單修飾,底板還有一只滅火器,大概就如此而已。




備胎就放在這裡,上面還使用了膠質皮帶予以固定,當然這只是裝飾用的。週邊的


細節感覺沒什麼特別的,大多都是一般塑膠零件,沒有任何細緻的感受。




另一台 7 號車是在頭燈部分少了內側那顆,當然額外附加上的輔助大燈都一樣有的


。車燈表現非常傳神,燈殼上面的紋路也很細緻。




水箱罩以及下方橫式進氣口都是簍空設計並加上護網,而且還可以從中看見後方的


散熱風扇。




中間這張酒品贊助商圖案是水貼來表現的,加工非常的好。散熱口前方類似導流翼


片的東西是金屬材質,連同前蓋關節部分都是以小螺絲來組裝,工法還真不少。




前蓋上的散熱口一樣是簍空設計,可以看見裡面的備胎。




靠近雨刷位置前的部位也簍空了,安排一些應該是液體添加口的東西,鈑件開口邊


緣都相當平順,而且護網的質感也很棒。金屬色類似固定環扣的部件也是獨立件呈


現。




後視鏡下方還加了一支金屬材質的支撐桿,但後視鏡本身質感普通。




造型奇特的輪圈,雖然幾乎看不見剎車部分,但其實這裡依舊還是將卡鉗以及碟盤


都完全製作出來,而且碟盤表面還是金屬質感。




車頂兩個小散熱口是活動的,門為金屬的,關節部分亦為螺絲組裝而成。




車頂後方進氣口還是簍空的,也加了護網,但因為面積真的很小,所以基本上也看


不太出裡頭的細節。




後輪,已經好久沒有在胎壁上看到輪胎廠字樣了。




碩大的集氣罩,仔細看可以看見最裡側的開口,而且也加了網質材料的修飾,只不


過這外罩的組裝接點有點太明顯了。




後擋泥板為軟性材質,以小螺絲組裝並加了兩支金屬支撐桿,他確實在外關細節上


下了不少工夫。




車尾面罩這部位也挖了一大塊簍空,加上一片護網,再於其上噴塗主要贊助商的字


樣,質感相當不錯。




兩粒金屬色的固定環也是獨立件。車窗四周的鉚釘只是塗裝表現的,在這裡免不了


又要拿來跟之前的利曼廠車做比較了,少了獨立鉚釘顆粒,質感也差了一大截。




後窗上的排氣口,這車完全就是為了賽事而生的,當然這種事現在已經不可能發生


了。




側窗,週圍的鉚釘一樣也是塗裝表現,沒什麼特別的地方。




油箱蓋躲在這裡,鈑件的開口都很平順,只是水貼彩繪到這裡時,邊邊就顯得不夠


俐落,看不出來是沒包到還是沒清除乾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辛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